發(fā)布時間:2023-04-25 20:04:50
成都市都江堰市二手黃金回收價格電話13981937861,成都佳梵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長期回收空調(diào)、變壓器、配電柜、電腦、廢鐵、廢銅、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廢舊金屬、廢舊等物資,聯(lián)系電話:13981937861,18980010174。
中新社南昌4月25日電 題:朱子學如何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專訪江西省朱子學會副會長、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所長徐公喜
作者 劉占昆 劉玉潔
祖籍江西婺源(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朱熹,是中國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朱熹及其門人后學創(chuàng)立的朱子學,不僅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還跨越民族和地域,傳播至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影響力和時代價值。
朱子學為何能走出國門,遠播海外?朱子學如何影響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朱子學的哪些價值理念具有啟示意義?江西省朱子學會副會長、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所長徐公喜,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進行深度解析。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朱子學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朱子學如何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徐公喜:“朱子學”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本身就具有豐富內(nèi)容,包括主體性、時空性意義、歷史地位、思想內(nèi)容特征。朱子學思想對很多階層、集團與群體都有重要意義,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歷史上,為中國提供了撥亂反正的新文化,建立了新的儒家(理學)道統(tǒng)譜系。
朱熹撥千年之亂而反正,重新樹立孔子的崇高地位,建立儒家的道統(tǒng),繼而明確了理學家在道統(tǒng)中的地位,使中國文化生命返本歸位,對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朱熹。視覺中國 供圖
關于朱子學的海外傳播,據(jù)考證,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弟子鐘唐杰、竇從周曾繪《榮西禪師歸朝宋人送別圖》,日本僧人、臨濟宗開祖榮西將朱子學著作帶回日本,可謂海外傳播朱子學的最早開始。
中國朱子學的海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徑,即“走進來、引出去”。13世紀至16世紀,大批來自日本、朝鮮的學者、官員和僧人等來到中國,引進與吸收中國朱子學。1224年,朱熹曾孫朱潛攜家眷子女遷居高麗錦城(今韓國新安),將朱子理學的“種子”播引出去,并扎根于朝鮮半島。同時期,朱子理學傳播至越南。明清時期,一些華人移民將朱子學傳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朱子學逐漸融入東亞、東南亞地區(qū)的思想和文化。
16世紀,朱子學相關著作開始被翻譯成西方文字并傳入西方世界,并于17世紀由西方文字轉(zhuǎn)譯為英語,18世紀進入美國,19世紀起直接由漢語譯成英語,實現(xiàn)了在英語世界的“旅行”。這些著作,最初由傳教士因傳教和語言學習需要向外譯介,后來一些專業(yè)漢學家、旅居歐美的華裔學者從哲學、歷史等專業(yè)視角對朱子學展開翻譯和研究。
總之,朱子學不僅是東亞文明的最主要內(nèi)容之一,還在東學西漸的過程中,成為孟德斯鳩、伏爾泰和萊布尼茨等西方啟蒙思想家以及近代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淵源之一,對西方文明的塑造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福州規(guī)劃館內(nèi)模擬建造的林浦村濂江書院耕讀堂場景蠟像,這曾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講學之地。鄭帥 攝
中新社記者:朱子學為何能走出國門,遠播海外?
徐公喜:朱子學能走出國門,遠播海外,原因至少有三個。一是東亞、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毗鄰,同屬漢文化圈,又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結構,宋以后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易得到東亞、東南亞社會的認同。
二是大量華人移民賡續(xù)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和道德倫理思想,并將此作為他們在海外自強不息、安身立命之本。朱子之后至清朝的700余年間,作為一直處于中華傳統(tǒng)社會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理論,朱子學代表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tǒng)民族精神,可以說是此階段儒家文化的核心文化、精神源泉。
三是朱子學作為歷史時代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值得東西方文化借鑒。從文化空間發(fā)展看,朱子學最初稱“閩學”,作為形成于閩地的一種地方學術。隨著時間推移,朱子學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由閩地及于全國,由中國及于東亞,進而由東亞及于世界,形成朝鮮朱子學、日本朱子學、越南朱子學、美國朱子學等,反映出朱子學體系涵蓋了除中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中新社記者:朱子文化為推動東西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徐公喜:朱子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chǎn),在推動東西文明交流互鑒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朱子學是西方社會了解與認識中國文化的橋梁和紐帶。朱熹傳承和發(fā)展了孔孟儒學,創(chuàng)立了最龐大、精深的中國儒學體系,也可以說中國哲學直到朱熹時代才有了真正完備的形態(tài)。因此,明清以來,西方社會將朱子學作為中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內(nèi)容,中外學者如美國著名漢學家卜德把宋代理學譯成“新儒學”。
其次,朱子學是中外交流核心文化的資源庫。朱子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熳游幕粌H是宋代以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核心的文化元素,也是朝鮮、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最直接的源泉。
最后,朱子學是東西多元文化交流的融合劑。法國重農(nóng)學派、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并闡發(fā)了朱子學。朱子學傳入德國后,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受其影響,引發(fā)了古典哲學革命。17世紀,隨著朱子學傳入,西方流行“自然神論”,德國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曾高度贊揚朱子學。
2017年,參加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部分嘉賓來到位于福建武夷山最負盛名的書院武夷精舍參觀。1183年朱熹創(chuàng)辦武夷精舍,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張斌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朱子學的當代價值,它對現(xiàn)代社會有何啟迪意義?
徐公喜:首先,朱子學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可借鑒的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文化和道德體系的“歷史根系”之一。朱子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是當代中國文化和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寶貴資源,對現(xiàn)代社會有積極意義。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可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有益啟迪,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
其次,通過范例闡釋宋儒思想,增強對當代儒家思想的道德構建,可充分認識挖掘朱子文化的世界作用。歷史上,朱子文化已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代,朱子文化依然可以發(fā)揮其內(nèi)在價值,與世界文化相融合。同時,通過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不僅能促進以朱子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交流,也能相互吸收,推動整個中國朱子文化、東方哲學及現(xiàn)代新儒學的發(fā)展。
2014年10月,“朱子之歌·道東之傳”兩岸交流音樂會,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圖為臺北市樂團合唱《朱子家訓》。陳立宇 攝
最后,在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中發(fā)揮朱子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意義。今天,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交融已成趨勢,充分認識和把握時代背景,對于在新形勢下促進朱子學和朱熹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朱子學不僅是哲學,更是一整套思想文化體系,對應了社會文化的不同層面需要,可影響和助力21世紀東亞乃至世界范圍諸多發(fā)展問題的理解與解決。
澳大利亞留學生在西安鐘鼓樓廣場誦讀朱子家訓。陳團結 攝
中新社記者: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朱子學有哪些價值理念具有啟示意義?
徐公喜:朱熹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與時俱進、經(jīng)世致用、有助于國家社會治理的外王思想體系,“朱子于政事治道之學,可謂于理學中最特出”,也為人類提供了一整套內(nèi)圣修身的理論體系,提供了內(nèi)在人格修養(yǎng)與外在事功相結合之方,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性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
具體來說,朱子學提供了三大核心價值理念。
一是“理一分殊”說。朱子的“理一”“分殊”并不相離,“理一”融滲于“分殊”之中。“理一分殊”推崇在不同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求同存異,在“分殊”中求其“理一”,以國際視野,堅持包容世界、和而不同。
二是“存理滅欲”說。朱子學特別重視義利之辨,將義利之辨作為儒家道德修養(yǎng)入門之始,甚至視為儒學的首要問題,提倡“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融合借鑒之路。
安徽棠樾祠堂本堂內(nèi)朱熹書“廉節(jié)”二字。視覺中國 供圖
三是“公理仁學”說。文化多元的全球化時代,可能會對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造成影響和沖擊,也可能影響國家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全球化離不開多元文化的交流,不同文明與社會需要一種人類共同接受的價值理論,而朱子學的“公理仁學”正適合這一世界文明格局的需要。(完)
受訪者簡介:
徐公喜,中國朱子學會副秘書長、江西省朱子學會副會長,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朱子學研究》主編,南昌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江右文庫》編纂委員會委員。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各類省部級項目10項。在文史哲法學術領域均有建樹。近些年出版專著《宋明理學理治社會文化研究》《朱子門人學案》《朱熹理學法律思想研究》《朱子學正說》以及校點著作《學統(tǒng)》《閩中理學淵源考》,主編《世紀之交的朱子學》《禮學視域下的朱子學》等10余部。在《中國哲學史》《學術界》、臺灣《鵝湖》、韓國《淵民學志》等海內(nèi)外刊物發(fā)表80篇學術論文。